一曲桃花源,舞动着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梦想;演不够的“海青天”,将反腐倡廉的时代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汉苏武民族情,唱响当代歌剧爱国主义情怀最强音……或全篇呈现时代的家国故事,或以旧梦时光为背景讲述民间往事,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历史元素在参演剧目中有着较为突出的分量。
历史元素在舞台剧中应当怎样演绎?从作为中国舞台艺术风向标的中国艺术节中可见一斑。早年的历史舞台剧大多是经典再现,题材虽然脍炙人口,但现实意义并不鲜明。另一方面,重场面、轻内涵的“高大上”弊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本届艺术节参演剧目历史元素的表现形态发生了变化:一是题材不再“高高在上”。艺术节侧重历史人物的平民化、生活化刻画,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塑造出来。二是历史故事紧扣时代主题。突出中国梦、“一带一路”、美丽中国、诚信和谐等现实主题。三是强调适应观众喜好。很多剧目的修改打磨突破了以往仅在业内研讨的习惯,而是根据观众审美和市场需求进行。四是侧重彰显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很多舞台剧的历史元素源自当地史实或传说,将地方特色文化的古老奇幻魅力精彩呈现,不但给观众以新奇之感,更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些变化带来的是观众的好评度、满意度的不断提升,也真正落实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
相比影视、新媒体等新兴产业发展,我国舞台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产业,对历史题材的依赖度更高。历史题材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舞台文艺创作的灵感。然而坚守传统文化阵地的舞台艺术在历史题材创作方面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将历史故事讲得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喜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届艺术节中,部分历史题材的优秀剧目不但社会效益突出,获得业内认可,在市场效益方面也成绩斐然。这说明舞台艺术的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是完全可以兼顾的。“十一艺节”的探索,也为未来的历史题材舞台剧创作启示了方向。